可追溯性基础知识百科

品质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系统——“可追溯性”的基础知识


可追溯性,就是为了明确“相应产品在何时、何地,由何人生产”,将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消费,直至废弃为止的全过程呈现为可追踪状态。近年来,除了产品品质提升的需求外,安全意识的增长同样增加了可追溯性的重要性,以汽车、电子零件行业为首,可追溯性正在广泛渗透到食品、医药品等各类领域中。下面将就关注度较高的可追溯性的基础知识进行说明。

可追溯性的概念

Traceability 是由 Trace(追踪)和 Ability(能力)组合而成的复合词,中文翻译为“可追溯性”。在汽车、电子零件、食品、医疗等不同行业中的定义也有所不同,在制造业中的含义如下。

  • 可追溯性

  • 从原材料和零件的采购到加工、装配、流通、销售等各工序中,记录制造商、供应商、销售商等信息,使其处于可追踪历史记录的状态


关于可追溯性的定义,国际标准化组织在ISO9001中同样进行了明确规定。

可追溯性的两种观点

可追溯性的定义有很多种,大致可分为供应链可追溯性与内部可追溯性两种。


可追溯性种类



供应链可追溯性

世上一般人对于可追溯性的概念,相当于供应链可追溯性。供应链可追溯性是指可以追踪(溯及)从原材料和零件的采购到加工、流通、销售历史记录的状态。制造者可以知道自己制造的产品“去往哪里(= 可追踪)”,下游工序的业者或消费者可以知道自己手中的产品“来自哪里(= 可溯及)”。
因此,对于制造者来说,在产品发生意外问题时,可追溯性有着利于调查原因和回收的优点。另外,对于消费者来说,可追溯性可以作为高信赖度产品的选择指标,并消除对于虚假标示等的担忧。


供应链可追溯性



内部可追溯性

内部可追溯性指在整体供应链中的一个企业或工厂中,在限定的特定范围内掌握零件、产品动向的可追溯性。例如,在发动机装配工厂中,从供应商购入凸轮轴、活塞等发动机零件,将这些零件装配起来。管理、使用这些产品的制造历史记录和检查结果的信息也可以称作内部可追溯性。

内部可追溯性

内部可追溯性的具体示例

制造工序的可追溯性

从原材料和零件到货到产品出厂的过程中,收集、管理制造工序的作业信息,这就被称为制造工序的可追溯性。在制造工序的可追溯性中,对产品或批次加上识别标记,关联各工序的作业内容、检查结果、尺寸信息,并用于后期工序的装配作业。将这些信息应用到加工过程中,将有利于提高生产及作业效率,提升品质。

制造工序的可追溯性

零件管理的可追溯性

用于管理、应用工具或夹具等反复使用零件的情况的可追溯性,被称为“零件管理的可追溯性”。以每件工具为单位,刻印个体识别的序列号(二维码等),对使用情况或磨损极限进行管理。在整体流程中,对入库的工具等刻印管理用二维码,附加工厂名称、货架编号、序列号等信息,管理出库和返回。并且,通过收集管理抛光次数和抛光日期时间等信息,实现产品品质的维持及稳定。



制造工序的可追溯性

为什么“可追溯性”非常重要?

产品出现品质问题时,厂商必须迅速采取有效措施。
若措施不当或采取时机太晚,可能会提高消费者或客户的不信任感,甚至导致企业难以继续生存下去。
另外,还制定了保护消费者的法律,将迅速召回问题产品作为企业义务的案例也逐年增加。

在一直以来都积极致力于可追溯性的汽车行业,可追溯性不仅被用于品质管理,还在召回问题防范、损失最小化,甚至经营课题的提取及改善等方面广泛发挥作用。但是,对于多达数万件的构成零件,要彻底掌握从制造到废弃的所有数据是很困难的,而要顺利应对不同时代不断变化的法律法规,同样也绝非易事。再加上近年来的经济全球化,业内成本及交期竞争的日益激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可追溯性的重要性更是越发凸显。超越工厂的界限,以全球眼光开展的历史记录管理体制构建,已然成为了当务之急。详情请参阅可追溯性相关的汽车行业规格及法律法规。



向前追溯和向后追溯

向前追溯(追踪)和向后追溯(溯及)

可追溯性以单体或批次为单位识别零件及产品,并累积各工序中的信息。将利用累积的信息追踪零件及产品动向称为向前追溯(追踪),并将倒退寻找记录称为向后追溯(溯及)。
但是,单纯的识别及信息累积并没有任何意义。正因为这些信息可随时存取、追踪或溯及,才能开始实现可追溯性。下面将就在论述可追溯性时不可或缺的向前追溯(追踪)和向后追溯(溯及)进行说明。


向前追溯(追踪)
将按照产品各项工序的时间经过顺序追踪,称为向前追溯。例如,判断某零件为不良时,将锁定使用了该零件的产品,可以精确回收产品。利于召回或对不良品采取措施。


ss_traceability_b_chase_001_1734653.png


向后追溯(溯及)
将按照时间顺序倒退寻找记录,称为向后追溯。例如,在出厂产品出现问题时,只要进行妥善的向后追溯,就可以锁定产生影响的批次或工序,迅速调查原因。由于可以锁定批次或工序,故能快速实施工序优化、品质改善,帮助实现产品品质的稳定及提升。


ss_traceability_b_chase_002_1734654.png



传递的信息及相应样式

为实现可追溯性的正确信息记录及样式选择

向前追溯和向后追溯的重要前提,是确保正确的信息能够被记录、保存在各工序中。除了产品编号、批号外,还必须获取各工序中的生产地、保质期、制造日期时间、检查内容、进出货方等信息。


通过可追溯性获取的信息
根据不同行业、品目、工序等,以及实施可追溯性的范围,需要获取的信息不尽相同,例如制造行业需要掌握进货方、制造内容、制造日期时间、检查日期时间、负责人、生产线、出货方等,而食品行业则需要记录生产者、产地、出货日期时间、加工日期时间、保质期、出货方等信息。

获取信息示例

进货方的信息(进货记录)制造加工的信息(内部工序记录)出货方的信息(出货记录)
到货数量
制造/加工数量出货数量
到货日期时间制造/加工日期时间出货日期时间
批次/序列号信息批次/序列号信息批次/序列号信息
生产/制造者的信息等制造历史记录出货方信息

检查历史记录等生产/制造工厂的信息等


识别标记的规则

ss_traceability_b_style_002_1734655.png

在处理信息时,预先制定好识别标记的规则。如果不遵守该规则,导致识别标记发生重复,将不能进行正确的识别,无法实现向前追溯和向后追溯。尤其是对于从多家供货商进货,或需要由多家企业共同参与同一款产品的生产制造时,将不同企业的识别标记规范化,是重要的先决条件。





表达样式及传递媒体(储存媒体)

用于传递信息的识别标记,不仅包括人眼可以识别的字符、数字,还有条码、二维码、电子信息等样式。为了传递这些信息而采用的标记及表达方法,被称为“表达样式”。此外,由于表达样式只是单纯的字符、二维码等标记,还必须配备将信息赋予给零件及产品的标签、电子标签等传递媒体(储存媒体)。

例如,将标签粘贴到装有进货零件的纸箱上,再通过手写记录交货日期及产品名称。这种情况下,标签就是传递媒体,而作为交货日期及产品名称记载的数字及字符就是表达样式。如果没有粘贴标签,而是直接将信息记录在了纸箱上,那么纸箱就成为了传递媒体。此外,如果通过激光等方式将信息直接刻印在了零件上,则刻印的字符与数字就是表达样式,而由于信息传递媒体就是产品本身,故而“无”传递媒体。

记录媒体

通过表达样式及传递媒体,可以将信息赋予给零件及产品。但是,如果不对序列号、批号进行收集及管理,将无法确保可追溯性。因此,必须由传递媒体对接表达样式,实施相应信息的收集及管理。例如,纸质底帐、计算机、云服务器一类的记录管理平台。这就被称为可追溯性的“记录媒体”。

通过对纸质底帐进行手写记录,对计算机及服务器进行手动输入,对条码读取器读取的信息进行发送等形式,对信息进行收集及管理。在此基础上,根据需要确立可检索的规则,才能真正实现向前追溯和向后追溯。

常规表达样式、传递媒体、记录媒体的组合

字符及数字串+纸质材料
其形式包括用于表示保质期等的数字串“20XX0101”,用于表示批次的字符串“LOT000001”,用于表示序列号的字符串“ABC0001”等,将可以通过肉眼直接判断的数字或字符串作为表达样式,将标签等作为传递媒体等。被用作传递媒体的纸质材料分为2种,即“标签、包装等与产品结合使用的媒体”和“送货单、交货单等随附产品提供的媒体”。记录媒体已经不仅局限于手写的底账,通过具备OCR(字符识别)功能的手持终端,直接记录到计算机中的案例也在不断增加。


条码+纸质媒体
将条码作为表达样式,将标签或外装箱等作为传递媒体,刻印信息。由于条码是无法通过人眼来识别的,必须使用条码读取器等设备。同时还必须配备将条码刻印到标签等传递媒体上的打印机及软件。由于这种模式将计算机作为记录媒体,信息管理更加便捷,可实现非接触式的读取,导入成本也相对较低,因此被广泛用于制造业、食品药品行业、零售行业等众多行业。

条码+纸质媒体



二维码及直接刻印
近年来正在不断增多的,是一种将二维码作为表达样式的案例。二维码可以在节省空间的同时记录大量信息,读取精度也更高。此外,利用在零件上直接刻印的直接零件刻印技术,可以省略传递媒体,降低运行成本。

二维码及直接刻印


电子信息及电子标签(IC tag)
将电子信息作为表达样式,小型电子标签(IC tag)作为传递媒体,进行使用。由于电子标签可通过电波通信,在一定范围内可实现较远距离的信息获取,具备可批量获取多条电子标签信息的优点。但作为传递媒体的电子标签价格昂贵,成为了该模式的缺点。

电子信息及电子标签(IC tag)


可追溯性基础知识百科相关百科

    没有找到您想要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