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及对应化说明

可追溯性导入基础

构建整理物品流程、可识别的体制

下面将就可追溯性的导入方法,以常规制造业的生产流程为例,按照顺序进行说明。为确保可追溯性,首先必须要识别零件及产品,对物品及信息进行关联管理。在此过程中,“识别”及“对应化”的概念非常重要。在本页中,将首先针对实现可追溯性的第一步——物品流程的整理,以及识别进行说明。

识别
识别,指的是查明原材料、零件、产品的批次及产品单体。对于同一材质、形状相同、大批量生产的产品,也能逐一辨别每件产品,这样才算是满足了识别的基本要求。
识别时,分别可采用对零件及产品“个别”赋予识别标记的方法,以及将一定的产品群组视为同一“批次”、赋予识别标记的方法。无论是针对单体还是群组,这种被同一识别标记进行总体区分的单位,就称为“识别单位”。


单体管理(序列号管理)批次管理
对每一件零件及产品赋予独立的序列号,分别进行管理。因此,在发生召回等问题时,能够切实查明存在问题的产品。由于这种方式使用序列号(固有编码),因此也被称为序列号管理。将在同一条件下生产的产品视为1个群组,分批次赋予识别标记。因此,采取这种模式,必须满足同一批次内的所有产品均可确保同等品质的条件。此外,由于同一批次内的所有产品均采用同一识别标记,故无法锁定产品单体。

QQ截图20181123140947.jpg

由于扩大了识别的范围及分类单位,能进一步削减管理工作量,故批次管理能够在实现可追溯性的同时,更好地抑制成本。反之,对于可追溯性精度要求较高的情况,必须缩小批次,实施单体管理。


对应化
对应化,指的是将“物品与物品”、“物品与信息”、“信息与信息”关联到一起。以一台由曲轴、活塞阀等各类大小零件组装而成的发动机为例。为了能够通过识别标记,判明诸如所用活塞的制造地、连杆的具体加工工序等信息,需要对应制定对相应信息进行保存、整理、检索的“规则”。这一过程也被称为“关联”,是实现向前追溯和向后追溯所不可或缺的一环。

识别及对应化说明相关百科